您的位置:首页 >教育 > 热点 > 正文

这所大学只存在8年,却值得每个国人牢记

来源:中国新闻网 时间:2018-11-30 08:10:30

最近,央视热播的一部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火了。它以5集的篇幅,为公众重现了这所特殊大学当日的面貌。截至目前,在豆瓣上的评分为9.3,而且仍然呈现上升趋势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图片来源:豆瓣截图

有网友说,里面每一帧都是该被记录下来的、烽火岁月里大师们的青春,“这不是我的青春,但这是让我们神往并惊艳的岁月”。

也有人说,看一遍,哭一次,“战火中,西南联大老师、学生,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,什么叫坚强不屈,什么叫中国人的风骨。是他们,让中华文脉得到延续”。

此时今日,距离西南联大建校已经过去81年。这部片子,这段历史,却仍然感动了无数年轻人。

昔日的西南联大,在央视播出的这部纪录片中,面貌渐次清晰。

1937年9月,夏日的炎热尚未完全退去。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第16696号令,由国立北京大学、国立清华大学、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。不久前,“七七事变”爆发,震惊世界,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图片来源: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视频截图

著名学者陈寅恪携妻带女,隐瞒教授身份南下。在北平刚刚沦陷时,他的老父、爱国诗人陈三立因此绝食,以死明志。

陈寅恪自己右眼视网膜剥落,本应及时手术。但手术所需时日较长,他绝不肯在沦陷区教书,决定放弃治疗眼疾,迅速赶赴清华大学赴内地校址,用唯一的左眼继续工作。

战争硝烟继续弥漫,1938年初,长沙临时大学再次西迁,“兵分三路,水陆兼进前往昆明”。其中一路需要徒步前往,得翻山越岭几千里才能到达目的地。“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”就此开始。

出发时,每人发给军装一套,绑腿、草鞋各一双,油布伞一把,限带行李八公斤——主要是路上必需的生活用品。路途极苦,却没人退缩。

“国难期间,走几千里路,算不了受罪。”著名诗人闻一多曾有过以上自述。贵州镇宁的火牛洞里,还传出过英文歌曲《桑塔露西亚》:那是闻一多在用歌声赞美祖国的美景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图片来源: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视频截图

就像闻一多、陈寅恪等人,彼时已在各自领域成名的学者,还有年轻的学子们,从不同方向赶往云南。

很快,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”在昆明成立,即“西南联大”。

建校之初,西南联大主要靠租借民房、中学、会馆上课。用一位青年教授的话来说,是“除了人,啥都没有”。

由于太穷,最初在盖校舍的时候,负责设计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得知,除了图书馆屋顶可以使用青瓦,教室、实验室可以使用铁皮之外,其他建筑的屋顶一律覆盖茅草。

半年后,一座座茅草房铺满了西南联大的校园。

为了躲避敌机轰炸,老师、学生们住得有些分散。但当时右眼失明,左眼视力恶化的陈寅恪坚持准点到校上课。空袭警报响起,他就带着一把小凳子在住所前的大土坑里躲避。昆明多雨,坑里常常水深盈尺。他就坐在水里等待警报解除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图片来源: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视频截图

华罗庚住得似乎更差:昆明城外二十里的小村庄,全家人就住在两间小厢楼里,底下是猪圈牛圈。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里有一段他的自述:晚上,一灯如豆:就是一个破香烟罐子,用破棉花做灯芯,“猪马同圈,我与之同作息”。

学生们的宿舍是建在坟地里的茅草屋,吃的是“八宝饭”:除了谷子、红米,还有石头子,老鼠屎……女生食堂一顿饭大概开20桌,烧菜只用10两油(大概相当于现在半斤多)。至于课本,多是“传抄复制”。

教授工资很低。他们的夫人只好开动脑筋挣钱补贴家用,织毛衣、做帽子……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做米糕卖钱,冯友兰的太太卖炸麻花。

为了贴补家用,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养了两只小猪,他的学生,后来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昆,帮他喂过这两只猪。

师生们当日之穷困,现在的人无法想象。但彼时的西南联大,却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。

学中文,有闻一多、朱自清;学哲学,有冯友兰、金岳霖;学物理化学,有吴大猷、赵忠尧、王竹溪。此外,还有吴可读、叶公超、吴宓、钱钟书、朱光潜……任何一位,都是名字如雷贯耳的大家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图片来源: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视频截图

即便是住在小厢楼里,华罗庚不仅写出学术专著《堆垒素数论》,还攻克了十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,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——矩阵几何学,被誉为“中国现代数学之父”。

汤用彤写下《中国佛教史》,钱穆写下《国史大纲》,冯友兰撰写《贞元六书》,金岳霖写下《知识论》、《论道》,王力写下《中国现代语法》……这些论著,后来成为各学科的奠基之作。

在那里,学历也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。1938年,西南联大决定聘请沈从文教授。而他只是个作家,没有太多学术著作,论学历,小学还没毕业。但梅贻琦说,“我看的是才华”。

教师们鼓励创新,学生们也勇于创新、勇于争论。在课程设计上,西南联大放宽了限制,同一门课程,老师们可以同时讲授。就好像是一场场的比赛,用各自的真才实学来吸引学生,教授之间相互听课,学生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。

众多出身西南联大的学生,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。比如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,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,名闻天下的诗人穆旦,小说家汪曾祺……也有人,像当年的教授们一样,进入学校,教书育人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图片来源: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视频截图

有人统计,8年时间,西南联大的毕业生中,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、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、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。

或许,西南联大之所以被称作“奇迹”,不仅在于它拥有大师,更在于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师。虽然它只存在了8年左右,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。

纪录片为了最大限度还原西南联大当时的情境,导演徐蓓带领团队,采访了不少西南联大学子和后人,最年轻的联大学子都已经有90岁高龄。通过采访、记录,准确地传递了西南联大校训般的精神——刚毅坚卓。

如同“联大”这个名字当时的象征意义:国难当头,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下,我们不是一团散沙,我们能够团结一致,再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,最后要“联合到底”。

西南联大并非毫无瑕疵。但那里的教授、学生,乃至每一个为西南联大的成立、存在做出过努力与贡献的人,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,我们的民族精神依然兴旺,士气因炮火洗礼更加高涨。

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”它留下的精神遗产,永远值得后人铭记。(记者 上官云)

标签:

相关阅读